English

一位女企业家与一千三百名失学儿童

2000-12-18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徐冶 孙献涛 我有话说

罗淑兰是江西南昌人,1978年开始做服装加工生意,1988年在南昌开办“淑兰窗帘装潢厂”。生意一直做到现在,罗淑兰把绝大部分钱都用在了救助失学儿童上。她没有统计过确切数字:“大约有100万块钱、1300个孩子吧。”

记者是在昆明首届中国民营企业交易会上见到罗淑兰的。罗淑兰今年44岁,一脸倦容,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一些,与人说话时老是下意识地捂着胃部。早年创业时,她一天工作近20个小时,一人干十个人的活,那时候落下的胃病至今未好。凭着针头线脑里的那点利润,硬是把窗帘生意做大了,她的窗帘产品的外观还获得了国家专利。

从小吃苦的她太知道苦难的滋味了,罗淑兰的愿望是尽自己所能救助那些苦孩子。有了钱她开始还愿了。

苦难的根源是愚昧,罗淑兰决定把有限的钱用在救助失学儿童上。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:优先救助父母双亡、先天残疾和单亲家庭的失学儿童。但是,哪里能分得清这些苦孩子谁更苦呢?今年9月4日,罗淑兰参加完江西省新余市北岗乡专门为她举办的助学捐赠仪式,顺便到后塘村去看望一位11岁的孤儿周艳。周艳父母双亡,与60岁的奶奶和9岁的弟弟相依为命。罗淑兰流着眼泪拿出仅有的1000元钱交给周艳:“先活下去,上学的事再说吧。”

这几年生意越来越难做了,罗淑兰能拿出来助学的钱也越来越少了,可她捐资助学的名气却越来越大了。一些人,特别是一些有管理权的大小官员,都认为罗淑兰发了大财,用他们的逻辑推理:既然你有钱助学,为什么不能帮我们报销点餐费或赞助一辆车呢?说起这些事,罗淑兰的眼眶红了:“我挣的每一分钱都是血汗钱,至今住的房子仍只有45平方米。”她边说边把外衣脱掉:“记者同志你看这夹衣,这是十年前的衣服!这次来昆明参加‘民交会’,我要住小旅店,可组委会不同意。酒店一晚上就要300块,一个孩子一年的学费啊。”

总是拿钱出来助学,怎么解决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呢?如果以后挣不到钱了,又怎么能救助更多的孩子呢?罗淑兰是位有经验的企业家,她对这些问题都曾认真地考虑过:“尽管目前经营状况不太理想,但维持生产不成问题;救助失学儿童是件急事,一个人的一生尽管很长,可关键的时候却非常短,生产资金的困难可以拖后解决,可一个孩子的上学年龄却拖不得太久。”

罗淑兰也清楚,靠自己那点钱帮助不了更多的孩子。她准备通过妇联、儿童福利院和民政局,收养20-30名适龄孤儿,组成一个幼儿班,由她出资聘请高水平的教师进行素质教育。如果以后生意好了,可以把这个班一直办到小学、初中、高中;如果经济力量不足,她就把这些孩子送到普通学校里去完成学业。

最后,罗淑兰反复提醒记者:她的救助活动完全是个人行为。她不信佛、不信教,只相信知识和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。她不想出名,也不抱怨任何单位或个人。“如果记者同志你一定要写我,就请你写上:妇联、工会、福利院、民政局、公安局,他们都是帮我的。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